2019年2月26日 星期二

57.持戒不容易


淨空老法師開示節錄 :
持戒不容易

諸位從五戒上看,在初學佛就會感覺到困難,為什麼?這幾條不容易做到,譬如說不殺生可以做到,我們學了佛,不殺生;不偷盜很難,的確不容易做到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,像我們一般人在公家做事,替政府機關做事,或者我們在公司行號、私人機關,我們給老闆做事情,我們試問一問,公家印的信紙、信封,或者我們公司行號裡面這些信紙、信封,它是叫你辦公務用的這些文具,是公務上用的,你私人寫信也把它拿來用,跟諸位說這就是偷盜。這樣說起來,哪個人沒有犯偷盜?可見得這條戒不容易守。我的老師,就是李炳南老居士,他也是在公家機關做事情,他是奉祀官府的祕書。他就跟我們說,他每次去領信紙、信封都要向奉祀官報告一下,說這個信紙、信封我私人寫信也要用它。奉祀官就嫌他討厭,他說哪個人不是把它拿去私人用?你為什麼這麼囉唆!他說我是個佛教徒,我向你報告,你答應了,我就不犯偷盜戒,我要沒有向你報告,我就犯偷盜戒。這是一個學佛的人小心謹慎之處。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,就是這條戒不太容易守得清楚。

  不邪淫可以做得到,不妄語也很難,特別在商場上,今天講你要是不妄語好多事情就辦不通。今天這個社會可以說是個妄語的社會,你要處處誠實,不但人家不尊重你,人家還欺負你。這一點很難,有許多經商的同學來告訴我,他說如果我們不妄語,那我們做生意就賺不到錢,我們的生活不能維持。這個地方諸位要曉得,妄語的意思是欺騙人,如果不是欺騙人,那個妄語要是於別人有利益的,這個妄語有功德,不但沒有罪過,有功德。經裡面像這些公案、因緣例子很多,譬如經上說了一個故事,有個獵人追一隻兔子,獵人在後面追,這個兔子逃掉了。旁邊有個人看到了,看到這個兔子跑的方向,獵人就問他,你有沒有看到兔子?他是個佛教徒,他一想,如果我要是告訴他,這個兔子的命就保不住了。所以他就欺騙獵人,兔子明明向西面走,他就告訴他牠往東面跑了,那個獵人就往東面去追,當然追不到。他這個妄語救了一條命,這種妄語是有功德的。我舉這個例子諸位就瞭解,戒律是活活潑潑的,不是呆呆板板的。

文摘恭錄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 (第六集)  198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15-006-0006

56.不飲酒


淨空老法師開示節錄 :
不飲酒

這五條戒大家要特別注意到,前面四條叫性罪,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,你不是佛弟子,你沒有受過戒,你做這個事情也有罪,不能說你就沒有罪;但是飲酒沒有罪,你沒有受過戒,飲酒沒有罪,如果受了戒,飲酒是犯戒。酒這條戒叫做遮罪,前面叫性罪,就是本身就有罪,酒是預防,怕你酒喝醉了去幹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,因為酒醉你的理智失掉了,你去犯罪。所以酒戒可以說是一種預防犯罪,因此,佛把酒也定為重戒之一,這是我們要曉得的。過去我在求學當中,我們老師講《禮記》講到鄭康成,就是漢朝的大儒鄭玄,我們在經題裡面跟諸位談到過。安世高大師來到我們中國的時候鄭玄才二十二歲,他是我們中國的大儒。我們中國自古有所謂飲酒三百杯,三百杯這個典故就是從鄭玄而來的。鄭玄他的老師是馬融,也是漢朝了不起的一個大儒。他學成之後,離開老師回家,同學們給他餞行,餞行當然是敬酒,一個人敬他一杯,他當時喝了三百杯。他的酒量的確是海量,三百杯小小的禮節、威儀他都不失,真正是了不起。所以老師就說,如果人人都是鄭康成,釋迦牟尼佛這條戒就不用制了。三百杯還跟正常人一樣,非常清醒,一點都不失禮節,這是平常人做不到的。一般人喝了一點酒就發酒瘋,因此釋迦牟尼佛把酒列入重戒之一。

文摘恭錄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 (第六集)  198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15-006-0006

55.五戒


淨空老法師開示節錄 :
五戒

戒律在佛法裡是有很多條,這一條既然講到戒律,諸位就要曉得,這是舉一略餘。不是說我們學佛,只要不殺生就可以了,這是舉一條,其餘的以此類推,都包括在其中,所以說「餘具戒律」,這是一定要曉得的。這一條做到了,其餘的每一條我們都要把它做到。既然是學佛的開始,一定要從五戒做起,我剛才跟諸位說過這個意思,初級的佛法是以戒律為中心,我們一定要把五戒做到。五戒裡面第一條是不殺生,就是這一章經文裡面所說的。第二是不偷盜,不偷盜在律藏裡的意思叫做不與取,就是不偷盜。不與就是主人他沒有同意、沒有答應,你就把它取來,這就叫偷盜。所以這個意思很精很深,它的境界是非常之廣大,我們一定要懂它的意思。可是戒律都是很活潑的,不是死呆板的,我們談到戒律,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這四條,必須要能夠通達,然後才能談得上持戒,就是把這個戒條都能夠做到,戒條就是善行,我們才能夠真正的來修這個善行。

不邪淫,除了自己夫婦之外,一切淫欲都叫做邪淫,這個罪也是相當之重。因為五戒跟十善業都是在家同修比較多,初學的總是在家學佛,發心出家的,那對於佛法有相當的認識,自己發心幫助佛來弘法利生。在出家戒裡頭是不淫,在家戒裡是不邪淫,有這樣一個區別。第四是不妄語,不妄語是不欺騙人。第五條是不飲酒。

文摘恭錄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 (第六集)  198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15-006-0006

54.護生就為第一善行


淨空老法師開示節錄 :
護生就為第一善行

殺生是戒律裡面的第一條戒,我們先講科題,「殺生責任第二」。先解釋什麼叫殺生?殺的意思是講斷命,把他的生命斷絕了;生是指有情眾生,有情拿我們現在的術語來說,包括了所有的動物,他有情識,有情識的是指動物。植物與礦物雖然也是眾生,但是它沒有情識,我們從這個地方來區別。就是一切的動物在佛法裡叫有情眾生。殺生範圍也很廣大,並不僅僅指我們自己親自去殺,這是屬於身業,就是『自手殺』,你親自動手殺害眾生叫他斷命。除這個之外還有口教殺生,教他殺,你下達命令,或者是勸別人去殺,雖然不是你自己殺,你是教他殺。第三種是意殺,雖然也沒有動手,也沒有教人,可是看到人家殺生你很歡喜、很高興,這是你有殺心。這三者都叫殺生,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,特別留意的就是意殺,你自己沒殺,也沒教他殺,可是你見到殺生起了歡喜心,或者你讚歎,這都是屬於意殺。所以,我們先要瞭解這個禁戒的範圍。

  這一科的意思我們分幾點來說明,第一點是「利樂有情」。眾生最苦是死,哪一個有情眾生不是貪生怕死?他怕死,可見得認為死是最苦,世間什麼樣的苦他可以忍受,只要他不死就行,可見得他把死看得最苦,用盡了方法要來保存他的活命。慘死尤甚,被人殺害這個死死得很淒慘,這是苦裡面的最苦,因此殺生為第一惡業。佛在戒律裡面把它列在第一條,五戒裡面第一條不殺生,菩薩戒裡頭第一條也是不殺生,把不殺生都是列入在戒律裡的第一條;換句話說,殺生是第一惡業。因此「聖教同宣戒殺」,在佛法裡,大小乘都勸我們戒殺,不但是大小乘佛法,人乘、天乘,人是五戒,天是十善,都將這個列在第一條。「仁為常首」,這是講我們中國儒家,我們中國固有文化也是把仁愛擺在五常之首,常就是五常。五常是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仁是五常裡面的第一條,因此護生就為第一善行,保護眾生的身命安全,這是第一好事,好事當中的好事。
  
文摘恭錄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 (第六集)  198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15-006-0006

53.無憂國




淨空老法師開示節錄 :
無憂國

『信者得植』,信一定是有正確的理解,遇到真正佛法,理解,他相信了,信的人種了福。『後生無憂』,「無憂」有兩層意思,一個是得大自在,就是離苦得樂,這是無憂;另外一個意思,也有人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是無憂,因為西方世界也叫做極樂國,也叫做無憂國,這兩個意思都非常好。『阿難受教』,阿難尊者聽佛這番開示之後,受就是接受,接受佛的教誨。『奉行』是他自己依照這個理論、依照佛的教訓,他都能夠做得到,奉行。『普聞』就是輾轉流通,不但自己做到,處處時時勸勉一切人,大家都來接受佛陀的教育,都能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。人人覺悟,人人都能破除邪見,皈依正覺,人人都離染污,得到身心清淨,自在快樂。

文摘恭錄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 (第五集)  1982 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 檔名:15-006-0005